巩固文化主体性 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发布者:bat365在线平台登录入口发布时间:2025-02-19浏览次数: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2-06 作者:王鑫 袁祖社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文化主体性的重大意义与时代价值,深化了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对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文化主体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特性

文化主体性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文化传承发展中所展现出的独特的价值理念和精神特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作为中华文明传承与发展的主体,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文化主体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特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在坚持“两个结合”中创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奋进新征程,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不断夯实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在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更好展现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文化自信来自文化主体性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坚定文化自信,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根本前提和先决条件。

文化自信来自文化主体性。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固有的根本和既有的传统。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近代以后,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华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西方文化挑战,一些国人产生了文化自卑甚至文化自弃的心理,甚至一度失掉了文化自信。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唤醒了沉睡已久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中国人民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文化主体性。实践证明: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正是如此,中华民族才能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保持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

在推进“两个结合”中巩固文化主体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主体性“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两个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是文化主体性形成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共产党推进“两个结合”,更加巩固了文化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就能在激烈的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奋进新征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持续巩固文化主体性,是我们在新时代必须肩负的新的文化使命。

要牢牢掌握文化工作的领导权。党领导人民推进“两个结合”的历史进程,也是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认识更加深刻,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文化主体性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起来的,也必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得到巩固。

要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旗帜。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进入新时代,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必须深深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蓄。进入新时代,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进一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依托和精神内核,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只有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适应社会主义社会方向发展,才能凝聚形成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动力,进一步巩固文化主体性。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